>
精确搜索
情况介绍
培养方案
精品课程
教学成果

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适应市场需求的中期分流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培养的管理类专业人才必须适应社会需要,也因此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合理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目前,我校工商管理学科的各专业每两年都召开了有用人单位代表参与的培养方案研讨会,都进行了“中期分流”的培养模式,其分流方向如表3-1所示。基于市场需求的分流培养,大胆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对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之间的比例关系、配合关系和内在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展开了深入研讨和实践。推行了“管理大类”招生,一、二年级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大课程模块基本保持一致,在大三上学期进行“中期分流”,各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的“专业共同选修课群”、“柔性专业方向课群”、“实践环节”、“实验课程与项目”、“创新能力教育”等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方向课程的设置,既体现了市场需求也考虑了专业特色,使得教学体系更加优化。

近几年,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比如2013年会计学专业的优质就业率达到了98.9%,并且许多用人单位也反映我校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上手快”、“能力强”,这也许就是我校采用市场需求导向的分流培养模式改革的结果。

2)发挥学生个性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工商管理类的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商务等专业已经在“一本线”招生,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们的个性与特长,提高人才竞争力,针对“精英”学生,学校采取了“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设置了“卓越人才实验班”。实验班采用“协会”模式,让学校和企业联合制订的培养方案,展开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学习。其中,校内学习阶段,各专业根据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自行制定,采用研究性、探究式教学方式,实行个性化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企业学习阶段,制定了详细的“企业培养方案”,聘请合适的企业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担任事业导师,为学生授课和进行专门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在生源上有着巨大优势,其实施也有着导师配备、组织经费、实习安排等一系列的保障,自然也得到了毕业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3)“政企校社”多方合作的协同培养模式

为充分利用政府、企业、协会和其他组织的优势资源,我校的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都构建了“政企校社”多方合作的协同培养模式。

“政企校社”多方合作的协同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政、企、社、校等多方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科学分配和人才的合理流动。对学校而言,使学生能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使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结合,从而让学校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不仅能够解决技能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模、速度问题,还能避免学科的专业设置与企业发展的岗位实际需求不相匹配、企业对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与学校技能培养能力不相匹配等问题。对其他各方而言,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能力突出的优势,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加强了对单位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着力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单位招人和用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同时,这种模式也极大改善了我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条件,丰富和完善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提高了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创业、就业能力,增强我校工商管理学科服务于重庆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发挥显著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

4)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的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其目标都定位于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各专业纷纷实施了“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类所有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10学分的“学科交叉”课程、素质拓展培训和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其中学科交叉课程的《生命科学导论》、《文学经典选读》、《艺术导论与鉴赏》为必修课程,还可以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健康”等学科选修一些跨学科课程。除此之外,工商管理类所有专业实施了学校规定的“36182”工程(写30万字的笔记,读60部中外名著,公开发表10篇论文或其他文章,参加8次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好2次独立的专业策划或一般社会活动策划),参与了“管理技能”、“财务案例”等赛事活动。

“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培养模式取得了累累硕果,仅仅就学生参与竞赛而言,也仅仅是2014年暑期,我校工商管理学科就获得了“2014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挑战赛和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一等奖,以及第五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金奖。

5)提升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的特色之一就是实践应用能力强,各专业都强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培养模式上表现为重视实验课程、建立实践基地、培育创新创业中心。

在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所有专业都开设了15-18门实验实践课程;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中,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为14;除此之外,集中实践学分还在总学分170学分中占有22-25学分。各专业充分利用了学校的教育部经管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室、数据库和软件,实验课程遵循着能力导向的“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的层级体系。

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基地使用与管理机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目前已经建成实践实习基地50余个,涉及医药、汽车、食品、餐饮、纺织、旅游、商业、房地产、物流等10多个行业。实行了专业负责人与基地联系人经常进行信息沟通和共同管理的机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实践(实验)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设计并推行了实践教学管理手册,形成了稳定有效的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学校“箫丽玉创新创业孵化园”,成立了财务与会计咨询服务中心、益众校园文化传媒公司、金桥调查分析模拟公司、外语角咖啡屋等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其中,财务与会计咨询服务中心推选学生出任总经理,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具体掌管公司运营,承接了代理记账、财务咨询、纳税筹划、资产评估等业务。

6)创新性设计“四位一体、交融互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工商大学非常注重与海外的高校和组织合作办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就业门路。目前学校与英国林肯大学、法国图卢兹第一大学等1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开展培养学士、硕士的合作项目,与17个国家(地区)的57个知名高校(机构)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友好合作关系。

目前工商管理学科专业群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是:在中外高校、企业合作培养机制下,围绕既定培养目标,构建“四位一体、交融互动”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商务人才。

“四位一体”是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中外企业实践、课外交流活动四个领域的教学、实践活动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

“交融互动”是指在上述四个领域均贯穿中外高校、企业的合作培养机制,学生、教师、企业人员按计划在人才培养各个阶段、层面和某个具体项目中进行交流互动,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方向。

四个领域均按照规定的体系、内容、方法、评价模式、师资配备、教改科研、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轨道。

 

上一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下一条:研究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