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确搜索
学科简介
学科沿革
学科方向
学科现状
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机构
学科队伍

努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以社会问题为导向,以学生素质和能力提高为中心,注重知识在科学研究和创业实践活动的综合运用。要通过产学研密切结合,进一步加强企业、科研院所和学科专业之间的合作,促进管理创新,促进管理研究成果的转化,培育双师型教师,并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供保障。同时,要促进第一、二课堂结合,推广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提高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以“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品格”为主线,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先导,以培育创新创业环境为基础,以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为重点,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为载体,以创新创业基地为依托,以创新创业机制为支撑,以创新创业基金为保障,打造由创新实验区、创业先锋班、课堂教学、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实践基地组成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深入实践、接触社会、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综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造条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推进校企互相介入和渗透式教学。不断尝试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建立覆盖各专业学生教学实习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实训中心,校企联合共建“教学型公司”,扶持校办企业使之鼓励介入人才培养过程,校企联合共建研发中心模式等等,积极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3)培养方案加强创新学分设计,完善创新学分申请制度。在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创新的激励性因素,有相应的创新学分获得的科学合理的规定。创新学分应有硬性的规定,这是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切实推行创新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各类竞赛,报考各类认证。同时,还应该考虑学生在规定之外取得重要专业成果、学术成果、创业成果、个人发展性成果,以创新学分的形式给予承认,并且可以论证设计可以冲抵培养方案中的那些学分,比如专业选修课学分、通识课选修课学分等。

建立创新学分引导、激励机制,形成学生以创新发展为荣的良好氛围和创新文化。各专业可以通过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员、学业导师、团学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各级各类课外文化科技活动、学术性讲座、职业发展与规划讲座、方法论研究、国内外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交流等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浸淫在创新的环境之中。要建立获得创新学分的激励机制,在各级各类学生评优的办法中规定相应的权重,并把这一项内容纳入成长档案。学校上下应营造一种创新教学、创新学习、创新发展的创新文化氛围,使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浑然一体。

4)积极推进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强调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专业与专业交叉、理论与实践教学贯通、课内与课外学习交融、校内与校外培养结合、科研与教学互动、“走出去”与“请进来”同步、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共进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要积极地面向社会高层专家和行业精英开放课堂,建立开放式的师资队伍培养和使用机制。通过特聘客座教授、外聘教师等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进校园、进课堂、进讲坛”,增强学生的学习实感,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

5)建设创新教学与研究团队、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创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要鼓励专业教师建设“创新团队”,专门开展创新教学与创新研究工作,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意识强、创新与创业教育感染力大的创新型教师,鼓励他们把科学研究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大量吸收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从而使学生得到高水平的指导和实际的锻炼,是教师的专业能量、创新能力得到更充分的释放,也较好地解决学生课外缺乏有效指导的问题。

6)定期举办创业论坛与青年创业大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定期举办全校性的创业论坛、青年创业大赛之类的活动,邀请社会名流、成名企业家、创业演讲家、政府官员、海外职业经理等等在论坛演讲,在大赛中点评,指点创业与职业规划,激励学生充满创新与创业热情,培养一批又一批学生、学生与教师结合的优秀创新创业团队,投身到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建功立业。

7)尝试创建学生模拟公司、校内实用人才孵化基地,探索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路。通过创建各种类型的学生模拟公司,扶持学生在校内创办学生模拟公司,使学生利用学习之余,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模拟企业经营活动,开展各项实际业务、模拟业务,促进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增长学生才干,极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锻炼大批的人才。还要利用学校富裕的场地和资源,与企业联合建设企业实用大学生人才孵化基地,即建立管理咨询、市场研究、连锁超市经营、财务咨询等企业,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大量吸收高年级学生、刚毕业无经验的学生做岗前锻炼,积累经验,专业教师参加指导,使学生得到实战锻炼。

上一条:整合优化人才培养资源,打造专业群优质资源平台
下一条:加强应用科学研究,提高学科的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

关闭